内蒙古大学1957年高起点创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建校时即成立了独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95年,获批自治区首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点。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5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成立,开启学科快速发展新阶段。2017年,获批自治区首批重点马院。2019年,成为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内蒙古高校牵头单位。2021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022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并于2023年正式招生,在自治区高校率先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同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自治区“双一流”建设一流拔尖培育学科。2024年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2025年牵头建设自治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
学院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9个教研室和1个思政课实践创新中心。
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廉政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心、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中心、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思政课资料信息中心、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中心6个自治区级教研中心。
学院已系统构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和“4+5”本直博、“2+3”硕博连读模式,实施本硕博跨层级导师制,明晰导师职责,因材施教,推动个性化人才培养。本科生“双创”项目参与率达100%;研究生参与全国学术论坛比例持续提升,年均初次就业落实率达93.3%。
全院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23人,高级职称25人,博士学位占比90.7%、45岁以下占比65.6%、非本校学缘占比82.5%;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人才3人。特聘教育部“长江学者”担任特聘院长,学院初步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 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合理师资结构;拥有教育部高校示范教学科研团队2个,自治区“思政名师工作室”3个。
学院立足祖国北疆,突出研究特色。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在内蒙古传播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的生动实践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祖国北疆意识形态安全和生态安全研究、新时代“蒙古马精神”培塑和发扬研究、内蒙古“模范自治区”民族团结光荣传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7个方向,形成各有牵头人和研究成果的常态化机制。近年来,获批中宣部“马工程”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4项,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自治区级重点项目13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CSSCI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67篇。
学院聚焦服务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提交咨政报告100余篇,内容涵盖生态安全、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等,《新质生产力赋能科技创新发展》等多篇研究报告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单位采纳和省部级领导批示。参与编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蒙古全景录》《蒙古马精神研究》等理论读物多部,组织“旗帜·领航”宣讲团开展理论宣讲百余场,覆盖受众上万人次,形成“思想进社区、理论进基层”的特色模式。
学院拥有独立办公楼,面积2800平方米,设有资料室、教授工作室、研讨室、会议室、报告厅、集体备课中心、学生活动室等。学院资料室110平方米,收藏中文图书1万余册、电子图书10万余册、中文期刊64种、中文电子期刊706种、报纸16种,依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引进数据库102种。建有300平方米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可同时容纳100名学生进行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在自治区设立7个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办院方向,持续服务国家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和自治区“两件大事”,重点推进“大思政课”数智化平台建设、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群和教学团队建设,靶向引育师资,产出标志性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内涵式发展,打造祖国北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创新基地、理论宣传阐释高地、建言咨政坚强阵地, 在全国实现从“培育”到“引领”的跃升,争创特色鲜明的一流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更新日期:2025年7月)